您的位置:首頁 > 保險律師 > 保險知識 > 正文

酒后租賃共享汽車肇事,保險外的賠償誰來買單?

作者:admin 瀏覽 發布時間 2022-05-20 14:48:39

  
酒后租賃共享汽車并駕駛上路,路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撞傷人,賠償責任該由誰承擔?近日,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法院對廈門市一起酒后租賃并駕駛共享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作出判決,車輛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賠償限額12萬元內承擔賠償責任,對于傷者陳某超過交強險限額的損失38.9萬元由車輛所有人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平臺經營者某科技有限公司各承擔5%的賠償責任,由車輛駕駛人肖某承擔90%的賠償責任。  
2019年12月16日早上,肖某酒后租賃共享汽車并駕駛上路,與陳某駕駛的普通二輪摩托車相撞,導致陳某受傷。經交警認定:肖某醉酒后駕駛機動車上路行駛時未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其過錯在本起事故中起直接作用,應負本起事故的全部責任,陳某在事故中未存在違法行為,不負事故責任。  
之后,陳某向同安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車輛保險公司在其承保的交強險及商業險的保險限額內賠償其各項合理損失50萬余元,保險不能或不足賠償部分由車輛駕駛人肖某、車輛所有人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平臺經營者某科技有限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法院經審理查明,案涉共享汽車登記所有人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投保交強險及第三者責任保險及不計免賠條款(保險金額100萬元),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間內。某科技有限公司是滴滴出行APP中“小桔租車網約車商城”的平臺經營者,該科技有限公司與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于2019年1月簽訂一份平臺合作協議,約定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滴滴共享汽車”品牌使用、共享汽車業務技術支持、共享汽車服務咨詢等服務。  
法院審理后認為,本案爭議焦點在于汽車服務公司和科技公司是否需要對事故損害后果承擔責任以及責任比例問題。從平臺合作協議的約定來看,汽車服務公司作為案涉共享汽車的所有人,實際上是以科技公司授權使用租車平臺,借助其提供的信息技術服務并向其支付信息服務費的形式從事汽車線上租賃業務,二者對肇事車輛經營均取得相應的利益。二者在租賃案涉車輛時未對用戶取車時的準駕狀態進行審核,放任了此類危險駕駛行為對公共交通安全的危害,其作為車輛的所有人和管理人未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存在過錯,應對損害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共享汽車的經濟模式使得汽車租賃相應的風險呈擴大效應,相較于傳統的線下租賃其更應關注用戶駕駛資質、準駕狀態的審核。但考慮到共享汽車作為新生事物,該注意義務的履行存在一定局限性,法院酌定二者對于本起事故各承擔5%的責任。  
另外,肖某在本案事故發生時存在醉酒駕駛的事實,且醉酒駕駛機動車屬于法律禁止性規定,肖某理應對其醉酒駕車的違法行為造成的法律后果承擔法律責任。保險公司以法律禁止性規定作為免責事由,并對相關條款以字體加黑加粗進行提示,相關免責條款依法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故保險公司提出在商業險范圍內不負賠償責任的訴訟主張法院予以支持,但其提出在交強險范圍內不負賠償責任的訴訟主張法院不予支持。  
綜上,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決。  

來源:人民法院報

法律咨詢電話

150-1402-4650

律師在線
律師介紹 電話咨詢

微信咨詢 ×

長按二維碼加律師為好友
理论电影在线观看,久久国产精品视频网站,超碰caoporen97人人做,国产调教专区在线观看